今天之间网超哥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孔孟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孔孟思想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孔子主张“仁”。
2、孟子主张“仁政”。
3、孔子 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代的末期,享年73岁左右。
4、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
5、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6、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7、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8、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9、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
10、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
11、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12、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确实开创了易学。
13、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
14、“不为已甚”是当时的一般趋势。
15、根据原则,在某种情形之下,不追击敌人。
16、在某种情形之下,不向主敌射击,不设险以谲诈取胜。
17、既已给敌兵第一下白勺创伤,不乘势作第二次的戳刺。
18、头发斑白的人,不拘为俘虏。
19、这些态度与欧洲中古的骑士精神很相仿佛,虽然这些原则并不可能全部遵守,但是接战时间短促,参战的人数受车数的限制。
20、总之,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21、但战事的本身,还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22、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
23、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
24、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
25、他有时也发牢骚,说什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是要他表示方针的时候,他的办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复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
26、“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更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27、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
28、《论语》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
29、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30、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31、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
32、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33、”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34、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
35、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是内在的由自我产生。
36、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37、”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38、孔子对“礼”非常重视。
39、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
40、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
41、孔子虽不知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42、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
43、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
44、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
45、”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
46、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47、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48、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
49、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
50、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
51、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52、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53、孟子是中国战国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54、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55、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56、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57、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58、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59、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60、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61、《孟子》一书开场即提到他见梁惠王,那是公元前336年的事,距离战国开始已67年,又115年之后秦才灭六国统一中国。
62、在春秋的时候,虽然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
63、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士,全部世袭,一切都按成规,而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之原则已不再适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
64、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
65、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
66、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
67、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
68、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69、”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
70、梁襄王问他:“天下恶乎定?”他答道:“定于一。
71、”襄王又追着问:“孰能一之?”孟子就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72、”他又曾和梁惠王说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73、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74、孟子开始游说的时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苏秦、张仪提倡合纵连横之季。
75、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
76、虽然这时候的战事还没有像战国末季那样剧烈——凡是年龄十五岁以上的都要向防地报到,降卒四十万或四十五万一起坑埋——但是这时也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了。
77、商鞅相秦,第一件事就是“令民为什伍”,即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78、在战场上骑兵既登场,步兵人数也大量增加。
79、“斩首六万”,“斩首七千”,已经开始见于各国的纪录。
80、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81、”这句话可能反映着当时各国备战的情况,也可以说是他对当时国君草菅民命的一种控诉。
82、他所说的“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不可能是无的放矢。
83、礼之别在宋朝以后,《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实际上它占《四书》一半以上的篇幅,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无可估量的影响。
84、而亚圣以慈悲为怀的心肠,为民请命,他讲的话有时也富有情感,有时尤任直觉,例如“见牛未见羊”,“君子远庖厨”。
85、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86、因人既然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
87、这关键处有如卢梭之论自由。
88、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
89、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