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蓉蓉来为大家讲解下。赵九章,赵九章百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选出中国最牛的5名科学家,你会选谁# 可以说,中国厉害的科学家千千万,但要说在20世纪最牛的科学家,那就以我个人的观点或在我心中的地位,排名前5位我觉得以下的是当之无愧,注:排名不分先后。
一、邓稼先
作为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发的先驱和奠基者,可以说没有邓稼先,中国的核发展也是受到很大的限制的,而且令人遗憾的是——邓稼先在一次试验中,遭受核辐射,终年62岁,这可以说是他全身心投入研究,使中国的防卫性武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本身邓稼先也是可以留在美国的,但他并没有停留在美国,而是为了自己的祖国而毅然回国,因此,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科学家。
除了对核研究的突破,邓稼先还进行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的研究,所以邓稼先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包括今天我国还在使用他留下的知识,而且他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将永远和祖国在一起,所以邓稼先,我认为很牛的。
二、钱学森
钱学森把他一生都把精力集中于研究工作,在28岁时,他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能力可想而知,而钱学森回国的道路也十分艰难,1950年,当钱学森准备回国帮助他的祖国时,直接被美国官员拦住,甚至把他关进了监狱,这正是因为钱学森的能力让美国人非常害怕的原因,当时的美国海军司令 Dan A. Kimball宣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抵挡住5个师的兵力。
因此美国人非常害怕钱学森回到中国,最后美国不仅抄了他的家,而且拘留了将近半个月,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提供的15000美元的保释金后,才将他释放。但当钱学森离开时,美国海关又没收了他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等行李。在证明他的清白之前,美国检察官再次检查了他的所有材料,一直折腾到1955年,才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回来后,钱学森一心一意地从事研究工作,终于在自己的努力下,把中国的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计划推进了至少20年,因此,后来又有“中国导弹之父”的美誉,当然,他在其他领域也很突出,如航天、物理力学、工程等方面,也对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钱学森也是中国最牛的科学家之一。
三、华罗庚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的创立者和先驱。又是一位留学回国的科学家,他创立了中国数学学派,并把它的领导水平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因此,他也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世界数学家,并被芝加哥科学和技术博物馆评为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如今他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都被世界广泛使用,而且还培养了中国的新一代数学家,如王元、陈景润等人,都是经他亲手培养的。
四、袁隆平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已经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现在人们所吃的大米都和他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没有他来改变粮食问题,那么世界上许多国家可能还处于饥饿状态,杂交水稻的研究,突破了原始产量低、种植困难的难题,而他就是解决了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粮食就是人类的生存根本,没有粮食,人类的生存根本就没有任何出路。
因此被誉为“世界杂交稻之父”的人,作为世界杂交稻的开创者,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都在利用他的成果,因此也是一个影响世界的科学家。甚至美国也授予院士这个头衔,所以很了不起。2020年时,又成了中国的经济新闻人物,因此袁隆平也是科学家中最牛的,解决了人类的饮食问题,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五、屠呦呦
通过对青蒿素的提取和应用,这位形象亲和的老奶奶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生物医学家。更是以其在青蒿素方面的研究成果直接斩获2015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此外,她还被英国媒体平台 BBC评为20世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屠呦呦奶奶的成就,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的中医药在世界医学领域插上了一面鲜明的旗帜。
除了我们提到的五个人外,还有钱三强、钱伟长、杨振宁、赵九章等,这些科学家的贡献都很大,所以中国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
1968年10月26日,“两弹一星”功勋赵九章因不堪忍受折磨,自杀离世,死后更是尸骨无存,而此时离他一带头研制的东方红卫星升空只有18个月。
赵九章是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元勋。
赵九章先后在浙江公立工业专科学校(浙江大学前身)电机系、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1935年,他远赴德国留学,攻读气象学专业,解放后,赵九章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先后在西南联大、中央大学等名校担任讲师,
1955年,新中国启动“两弹一星”工程,赵九章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5年主持人造卫星的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1966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卫星设计院,赵九章被任命为院长,负责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工作。
当时国内的科研环境虽然极差,但是有着像赵九章等一批默默付出的科研人员,很多项目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如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自主研发的弹道式导弹也取得成功,就在人造卫星也即将升空时,赵九章的生命却掐然而止。
1966年后,赵九章因为留学归来,一度被认为是西卧,为此,遭受不公正对待,歹徒对他的折磨难以想象,但是赵九章并没有放弃,因为时间会证明一切,没成想,好友姚桐斌的死讯压倒了他的信念,姚桐斌也是“两弹一星”功勋,与他一样留学德国,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他不明白他们做错了什么,折磨还未停止,万念俱灰之下,1968年10月26日,此时距离人造卫星发射还有18个月,赵九章服下了大量安眠药,告别了这个世界,也告别了他付出一生心血"孩子"——东方红一号。
更加可悲的是,在赵九章去世后,周总理想要好生安葬时,连尸体都找不到了,只能给他立了个衣冠冢。
赵九章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也是苦难的一生,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一心回国报效祖国,却是被惨死,可悲可叹,值得人们深思
1968年10月26日,“两弹一星”功勋赵九章不堪忍受折磨,自杀离世,死后更是尸骨无存,而此时离东方红卫星升空只有18个月,,
赵九章1907年出生于河南开封,他有那个时代大都数青年有的爱国品质,为了祖国的未来而好好读书,1925年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浙江公立工业专科学校(浙江大学前身)电机系。后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
1935年,他远赴德国留学,攻读气象学专业,在这里,优异的教学环境和设备,使他深感国内的科技匮乏。
在毕业后,赵九章不顾导师挽留,毅然带着自己的满腔热血回到了国内。他立下誓言一定要尽自己毕生所学,让祖国变强。
回国后,赵九章先后在西南联大、中央大学等任教,他把自己在国外见识到,学到有关关于气象和热力学的知识倾囊相授,为的是希望我们国家能有更多这方面的人才。
1955年“两弹一星”工程正式启动,赵九章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5年主持人造卫星的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1966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卫星设计院,赵九章被任命为院长,负责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工作。
当时,苏联虽然口头上说支持我们技术,但是,没多久就把专家组撤走了,面对这种情况,赵九章说:“靠天靠地靠不住,发展宇宙航天科学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
于是,在毫无外援的情况之下,以赵九章等人为首的科学家,开始自行摸索研发。
当时科研条件十分简陋,但是赵九章没有被困难吓到,带人自己动手建造实验室,没有先进的实验仪器,更没有前车之鉴。全靠自己一步一步摸索着前行,老一辈科学家们就这样度过了六年。
到了1964年,我国连续多次的实验之后,自主研发的弹道式导弹连连取得成功,同时,人造卫星也在快马加鞭研制中。
此时的赵九章,正在筹划着向中央递交建议书,然而他悄然不知的是,他生命消逝的日子,也在逐渐靠近。
1966年后,赵九章遭受不公正对待,他遭受到他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但是赵九章并没有放弃,他坚信冤枉只是一时的,但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这种日子不但不是一时,反而越来越多的人像他一样遭受折磨,因为长年累月的透支身体进行工作,外加上这般磨难,赵九章躺下了。
但是赵九章的心里依然在关心着人造卫星的进展。他向学生、向同仁打探进度,务求能够从中获得一丝欣慰。
对于自己凄惨的状况,他想到昔日的好朋友乔冠华(外交部副部长)。希望能够给乔打个电话,让他想办法帮自己的问题。可是无休止的折磨中,他的记忆里衰退,却怎么也记不起了乔的电话号码。
而最终压倒赵九章的稻草是听闻好友姚桐斌之死,姚桐斌也是“两弹一星”功勋,他是火箭材料专家,早年与赵九章一样留学德国,在学有所成后,都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毅然决然的放弃高薪,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
赵九章不知道他们到底犯了什么罪,要如此地对待他们,在听闻好友逝世的消息后,赵九章是万念俱灰。
1968年10月26日,此时距离人造卫星发射还有18个月,赵九章像往常一样,白天工作晚上写检查。但今日的他又是不同的,他十分认真地清洗了自己的身体。
入夜后,赵九章服下了大量安眠药,告别了这个世界,也告别了他还未出世的"孩子"——东方红一号。
更加可悲的是,赵九章去世后,有人对消息进行隐瞒,直到十几天后,周总理找赵九章询问卫星发射准备情况,才知晓他不堪重负服药离世,想要好生安葬时,赵九章的尸体都消失不见了,
1978年,在赵九章去世10年后得到平反,他的贡献也终于被人们正视。当年的3月16日,八宝山为赵九章举行了安葬仪式,葬下的只是一个空骨灰盒。
1999年9月18日,赵九章与姚桐斌等科研工作者都被追授国家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虽然赵九章已经离世,但是他留下来的精神就如同那颗行星,永远高高悬挂于夜空,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每周党史人物##每周党史人物#【中国人造卫星之父——赵九章(1907-1968)】赵九章先后在浙江工业专科学校(浙江大学前身)、清华大学、柏林大学就读。1958年,他任“581”工作组副组长,负责卫星研制的准备工作。没有技术与资料,赵九章提出“自力更生,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重要建议,与团队从零开始,发展中国人造卫星。1965年,中国人造卫星工程正式立项,赵九章任总负责人。他与团队用4个方案、15万字的专题材料,勾画出中国人造卫星的雏形——1米直径近球形72面体,取名为“东方红1号”。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1号”成功上天。这一年,赵九章虽已离开人世,但承载着他毕生夙愿的“长征一号”火箭,已一飞冲天,永载史册。
来源:《中国科学报》《赵九章:最是那一抹东方红》
1958年,中国卫星研究考察团从苏联带回来一个坏消息:中国不具备发射卫星的条件。终于在12年后,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一颗人造卫星。3个月后,美国也发射一颗。让人看着真眼馋,像人造卫星这样的高科技绝对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实力。
这时,中国科学院的爱国人士竺可桢、钱学森和赵九章都着急了,他们也想造一颗属于中国的人造卫星。他们商量好以后就写了一封联名申请书,交给中央。
毛主席接到申请书后,很是激动,经过几个月的思考和探讨,他觉得这个人造卫星必须得造,于是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正式批准。
得到批准,中国科学院很快就成立了“581”小组,开始着手研制卫星的准备工作。
1958年10月,赵九章带领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前往苏联进行考察。
漫长的70天考察结束后,他们回国了,却带回来一个坏消息——中国根本不具备发射卫星的条件。
卫星得用火箭把它带到太空,再分离。而中国的火箭飞得不够高,得先让火箭飞得够高才行。
于是,科学家们转而开始研究火箭,经过努力,火箭一次比一次飞得高。
终于在5年之后,东风2号中科导弹发射成功,它达到了发射卫星的高度。
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终于可以研究卫星了。
卫星小组的科学家们,日夜想着怎么造卫星,经过无数次修改后,他们写出了长达300页的卫星研究方案。
1968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东方红一号”。
钱学森说:“卫星要上天,选人是头等大事。”他看中了从苏联学成归国,从事导弹研究工作的孙家栋。
钱学森很早就听说过,孙家栋在苏联学习期间成绩优异,也看中他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最后由聂荣臻元帅批准,调孙家栋出任卫星技术负责人。
孙家栋深知任务的艰巨,他只说了一句“国家需要,我就上”,就这样,他背负着祖国的希望,走马上任。
孙家栋看完赵九章等人写的300页卫星研究课题文件后,他决定先分三步走:选人才,定方案,再找人拍板。
他选出18名不同领域的人才,这18人后来被称为“航天18勇士”。又将300页的研究课题,浓缩成以“尽快上天”为主题的30页新方案。
到了找人拍板时,他发现无人敢签字。
于是,他找到当时的国防科委副主任刘华清,他告诉刘主任:卫星发射国家等不起,而这件事你最有发言权,需要你签字。
刘华清虽看不懂文件,但孙家栋坚毅的眼神他看得懂,于是,毫不犹豫地在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至此,孙家栋抱着让卫星“尽快上天”的决心,带领着自己选拔的人才,开始着手造卫星。
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研制卫星所需的设备匮乏,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很多挑战。
然而,这些并没有难倒他们,面对困难他们想尽一切办法。
没有制造卫星的厂房,他们便用科学仪器厂代替;没有固定工件的桁架,他们就用自己的身体代替;没有铆接用的铆枪,他们就用小锤把一个个铆钉使劲敲上去。
就这样,这群人忘我地工作了两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21点35分,东方红一号带着祖国的希望,飞向了预定的轨道。
它虽然比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的卫星出世的晚,但它比其他国家的卫星都大,有173千克。
在技术上也更先进,它象征着我国的国力,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制造。
当那首《东方红》的乐曲,传遍全世界时,祖国的人民都兴奋地欢呼着,让宇宙第一次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东方红一号是一颗由72个面组成的球体,它的外形设计就是为了让祖国看得见它,其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
至今,它依旧在太空中运行着。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它的诞生代表着我国人民自力更生、不断超越的精神,特别是对于那些为制造卫星默默付出的人,历史更应铭记他们!
作者:铭慧
编辑:剩草
#我在头条搞创作##头条创作挑战赛#
赵九章,气象学家、空间物理学家,中 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 一,中科院院士。从20世纪50年代后 期开始,他以极大热情投入中国空间 事业的创建工作,主持了中国第一颗 人造卫星的总体方案制定与实施,及 时组织解决了测轨、选轨问题,还对返 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 术的研制起到了重要作用,1999年获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 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回忆录里的中国
这位身高大约只有一米六左右的和蔼老人叫刁文玲,今年83岁。他性格温和,说话不紧不慢,非常的谦和、沉稳与朴实,看上去有点像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汇入人海中你可能会看不见他的身影。听了他的人生故事后,他成了我心中的巨人。
1964年10月16日,一则消息震惊了世界。浩瀚的戈壁滩上空升起一团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了这一天,一批壮志报国的科学家在核事业领域“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中国的核科学事业不仅凝聚着两弹一星功臣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等伟大科学家的心血,也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劳和奉献!刁文铃就是其中的一位。
1939年刁文玲出生在广东省龙川县车田镇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他家祖屋门前的小溪和远处像卧龙一样的山脉是他对家乡最深的记忆。父母是生活在最低层的农民,生养了六个儿子,刁文玲排行老二,一家人的生计极其不易。父亲多少有些文化,经常免费为乡亲医治痘麻,有时甚至还帮忙垫付买药的钱。母亲心地善良、任劳任怨、节衣缩食、一生操劳。父母亲的这些优良品格深深烙刻在刁文铃的心里。父亲对他们兄弟唠叨的最多的就是刁家的祖训:“世间事莫认真,让他三分不为卑弱;圣贤书经常读,登进一步便是高强。”并告诉他们兄弟:“穷人读书是拔穷根,富人读书是扎富根。刁家要想摆脱世代贫穷,唯一的出路就是你们要发奋读书。”父亲的教诲,家庭的贫困,激发了他最朴素的愿望:我要刻苦读书,走出小山村。于是,年幼的刁文铃开始刻苦学习。进入初中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发奋学习的动机,他把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用钢笔工工整整抄写在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5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船舶制造与设计专业,这个矮墩墩的放牛娃成了十里八乡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位大学生。一个学期后,根据国家需要,他所在的班整体转入无线电与自动控制系计算机技术与装置专业,他成为第二批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1964年本科毕业时,经组织挑选进入二机部(后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第九研究所,为我国原子弹、氢弹和导弹的理论设计计算,从事计算机维护和故障处理工作,由此,他的命运已与祖国的核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开始了隐姓埋名长达25年的工作,为祖国的国防尖端科技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已的青春和生命。
如今已是85岁的大学同班同学、一起分到北京九所的同事曹建兴对刁文铃的印象概括为四个字──正直勤奋。刁文玲在大学期间学习非常刻苦,各科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到了北京九所后,他从未停止学习新知识,工作特别勤奋,为人处事善良正值。
隐姓埋名的日子里,不知有多少个深夜,他仰望星空,思念着妻儿老小,他为自已不能为父母尽孝而愧疚,为自已不能陪伴妻子儿女而自责。长年没有回家的他被兄弟误解,被乡亲责骂,只有母亲知道他的儿子不回家,一定是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留在远方。
采访的时候作者问他这一生最值得骄傲和引以自豪的是什么?他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做的工作很平凡,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所做的点点滴滴就跟解放军战士站岗放哨一样平平常常,我就是一颗小小螺丝钉。八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发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是的,无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助、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的默默奉献者,他们用自已的青春、热血、才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追求着人生的理想,诠释着生命的价值,圆满着无悔的人生。“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无悔人生》,既是刁文玲人生的真实写照,更是献给所有“两弹一星”工作者的颂歌!
谢谢您,刁文铃!致敬,“两弹一星”的无名英雄们!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家有丹书,万世传承。
讲好中国故事。要出书,找德源。
【展览预告|为国铸盾 强我中华——浙江大学老一辈师生校友参与和传承“两弹一星”事业成就展】钱三强、王淦昌、赵九章、程开甲……灿若繁星的无数老一辈浙大人胸怀“国之大者”,投身“两弹一星”及相关国防事业,竭力奉献,屡创辉煌。为铭记历史、致敬国士,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创建具有中国特色、走在前列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国铸盾 强我中华——浙江大学老一辈师生校友参与和传承‘两弹一星’事业成就展”将于5月21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基础图书馆一楼开展,并以此庆祝#浙江大学建校125周年# !记得来图书馆打卡喔[开学季][赢牛奶]~
来源:@浙江大学图书馆
叶企孙,13岁入清华27岁当教授,带出79位院士,晚年在大街上,当钱三强看到他时,用手抓住他:“”怎么会是您?”原来,晚年的叶企孙,被迫在大街上乞讨。
1898年,叶企孙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13岁,15岁时,两次考上清华。后来,叶企孙公费留学,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又去了哈佛研究生院。
23岁时,叶企孙提前一年完成了学业,并与导师一起完成了普朗克常数的重新测定,让人刮目相看,很多人以优厚的待遇来邀请叶企孙,但都被叶企孙拒绝了。因为叶企孙心中有振兴祖国的愿望。
27岁时,叶企孙毅然回国,并在清华任副教授。
30岁,叶企孙白手起家,创立清华大学理学院后,不惜一次次亲自登门,邀请各个领域的顶尖学者前来执教。
叶企孙对于任何一个对知识渴望,对学习向往的学生都会悉心培养,钱学森就是其中的一个。
1934,钱学森参加了由清华举办的一场考试,叶企孙通过钱学森的试卷成绩发现了钱学森是一个可造之才,当时钱学森取得的成绩不大理想,数学没有及格,但是航空工程却取得了高分。
这引起了叶企孙的注意,被叶企孙破格录取。后来,钱学森对我们国家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工作有着重大贡献,被人们称“火箭之王”。
叶企孙是清华物理系的奠基者,他一生未婚,将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国家的教育事业和科研上,培养出了七十多位院士(李政道、杨振宁、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王淦昌、赵九章、王大珩)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全国被迫陷入战争的动乱之中。叶企孙害怕学生们受到伤害,要学生完成学业,好好报效国家。
1938年,学生熊大缜对他说要去翼中抗日,他不得不送他去。不久,国共关系恶化,熊大缜被误认为是特务,被害含冤而死。
叶企孙接到了爱徒的死讯后,每日忙于为爱徒奔波正名,四年辛苦,没有结果。
1949年,国内时局渐渐稳定,叶企孙回到清华大学继续教学工作,他再次开始为熊大缜伸冤。
1967年,大运动开始了,叶企孙因为熊大缜的事件而失去了自由,还经常饱受肉体和精神折磨,此后,叶企孙幻开始幻视,幻听,腰直不起来,双腿弯曲颤抖,可无论怎么受苦,叶企孙受审时:“我是科学人,不会说谎”。
后来,叶企孙平了冤,但他再也没有办法回到清华任教,他身体已经完全不行了,但他决心不拖累任何人,选择了在街头乞讨为生。
1995年4月,叶企孙纪念铜像在清华大学落成,2年钩,叶企孙老教授离开了人世。在离开前,他口中呢喃着:回清华园...
叶企孙一生未娶,他的心都在振兴中华的事业上,在不遗余力的培养学生上,在国家教育事业和科研上,他的贡献,是无法被遗忘的。
叶企孙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教育家。即使身体死亡,但他会活在我们的心中,向他致敬。
本文赵九章,赵九章百科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