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不一存是什么意思】“百不一存”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在某种情况下,原本数量众多的事物或人,经过某种灾难、战争、淘汰等之后,只剩下极少数,甚至几乎所剩无几。这个成语强调的是“损失惨重”,“存者极少”的状态。
一、
“百不一存”出自古代文献,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民之困苦,百不一存。”意思是百姓中能活下来的不到百分之一。后来,这一成语被广泛用来形容在重大灾难、战争、瘟疫等事件中,大量生命或事物被毁灭,仅剩下极少数。
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历史上的大规模伤亡或破坏,如战争、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严重后果。它不仅表达了数量的减少,也带有一种对生命的惋惜和对灾难的反思。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百不一存 |
拼音 | bǎi bù yī cún |
含义 | 形容在某种灾难或变故中,原本很多的人或事物,只剩下极少数,几乎所剩无几。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民之困苦,百不一存。”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大规模伤亡、破坏或损失。 |
近义词 | 九死一生、寥寥无几、十不存一 |
反义词 | 百分之百、全部保留、完好无损 |
示例 | 战争结束后,城市里百不一存,昔日繁华已成过往。 |
三、结语
“百不一存”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历史记忆的象征。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铭记过去,同时也让我们更加关注和平与生命的可贵。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很少遇到如此极端的情况,但理解这类成语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语言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