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身何赎出处于哪里】“百身何赎”是一个出自古文的成语,常用于表达一种深切的悔恨与无奈之情。它原意是指即使有百种身体也难以偿还所犯的过错,表达了对自身行为的懊悔和对无法弥补后果的痛苦。而“出于哪里”则是在问出处,即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哪部典籍或文学作品中。
一、
“百身何赎”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原文为:“子虽亲于秦,岂敢自比于晋?吾闻之,‘百身何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自己与秦国关系亲密,也不敢与晋国相比;并表示自己犯了错误,即使有百次生命也无法赎回。后人多用此句来表达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深深懊悔,以及无力挽回的悲痛。
“百身何赎”常用于文学、诗词、文章中,用来强调悔恨之深,表达对过去行为的反省与忏悔。其情感强烈,具有浓厚的古典文学色彩。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百身何赎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 |
原文出处 | “吾闻之,‘百身何赎’。” |
含义 | 表达对自身错误的悔恨,认为即使有百种生命也无法赎回所犯的过失。 |
使用场景 | 文学、诗词、文章中,表达悔恨、忏悔之情。 |
情感色彩 | 悲痛、悔恨、无奈 |
现代使用 | 多用于文学创作或表达深刻的情感,较少用于日常口语。 |
相关词语 | 一死百了、悔不当初、追悔莫及 |
三、结语
“百身何赎”不仅是一句古语,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慎重行事,避免因一时之错而留下终身遗憾。在现代生活中,虽然我们不再常用这样的古语,但其中蕴含的道理依然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