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晌凭栏人不见】一、
“一晌凭栏人不见”出自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原句为:“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句词描绘了一个人独自倚栏远望,却始终看不到心上人的身影,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思念与无奈之情。
本篇内容将围绕“一晌凭栏人不见”展开,分析其情感内涵、文学背景及现实意义,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简要总结。
二、核心内容解析
1. 情感表达
“一晌凭栏人不见”表达了主人公在长时间伫立凭栏后,仍未见到心中所念之人,体现出一种深切的孤独感和失落情绪。
2. 文学背景
此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是宋词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离别、思念的情感寄托。
3. 现实意义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也常因各种原因无法与所爱之人相见,这种“不见”的状态成为许多人心中的遗憾,具有强烈的共鸣感。
4. 语言风格
晏殊的词风婉约细腻,善于用自然景物烘托人物内心世界,使读者能感受到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5. 文化影响
这一句被广泛引用,成为表达相思、离别的经典语句,在文学、影视、音乐等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三、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说明 |
出处 | 宋代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
原文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情感主题 | 离别、思念、孤独、无奈 |
文学风格 | 婉约、含蓄、细腻 |
现实意义 | 表达现代人因距离或时间无法相见的遗憾 |
文化影响 | 成为表达相思的经典语句,广泛应用于文学、影视等媒介 |
四、结语
“一晌凭栏人不见”不仅是一句优美的古诗词,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回想起那些未曾见面的时刻,提醒我们珍惜眼前人,也让我们在孤独中找到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