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月亮常常被赋予深厚的情感与文化寓意。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便是其中一首经典之作,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明月与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简要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
一、诗歌简介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的月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二、诗歌原文
> 十五夜望月
> 中庭地白树栖鸦,
> 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
>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三、
该诗通过描绘中秋之夜庭院中的月光、树影、露水和桂花,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清冷的氛围。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出在佳节团圆之时,自己却因远离家乡而产生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四、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诗名 | 十五夜望月 |
作者 | 王建(唐代) |
体裁 | 七言绝句 |
创作背景 | 描写中秋之夜,表达思乡之情 |
内容概括 | 描绘月夜庭院的寂静景象,抒发对故乡的思念 |
情感主题 | 孤独、思乡、对团圆的渴望 |
艺术特色 | 意境清幽,语言简练,情景交融,含蓄委婉 |
名句赏析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巧妙点题,引发读者共鸣 |
五、结语
《十五夜望月》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色,更传达了人们对亲情的珍视与对生活的感悟。无论是在文学欣赏还是情感寄托方面,这首诗都具有极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