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苑立节原文及翻译注释】《说苑》是西汉刘向所编的一部杂史类著作,内容多为历史故事、人物言行,旨在劝诫世人修身立德。其中“立节”一篇,主要讲述古代贤人如何坚守气节、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
一、
“立节”篇通过多个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立节”的重要性。这些人物在面对权势、利益、生死等考验时,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操守,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人生信念。文章强调,真正的君子应以“节”为本,无论身处何境,都要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尊严。
二、原文、翻译与注释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注释 |
子路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子路问孔子:“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自己行为有羞耻心,出使四方,不辜负君主的使命,就可以称为士了。” | “行己有耻”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要有羞耻感,能自我约束;“使于四方”意为奉命出使,承担国家任务。 |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 | 齐景公问孔子治国之道。孔子回答:“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齐景公说:“说得真好!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有粮食,我怎么能吃得下去呢?” | 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各司其职,才能维持稳定。 |
晏子曰:“婴闻之,君子居则观其道,动则观其行,无道不行,无义不言。” | 晏子说:“我听说,君子居住时观察他的道义,行动时观察他的行为,没有道义的事情不做,没有正义的话不说。” | 强调君子的行为必须符合道德规范,言行一致。 |
古之贤者,虽贫贱不改其志,虽富贵不移其节。 | 古代的贤人,即使贫穷低贱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即使富贵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节操。 | 这句话突出“立节”的核心思想: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要坚守内心的信念和操守。 |
荆轲刺秦王,临行,太子丹送至易水之上,祭祖辞别。 | 荆轲准备刺杀秦王,出发前,太子丹送他到易水边,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作最后的告别。 | 荆轲虽为刺客,但其行为被后世视为“重义轻生”的典范,体现出一种极端的“立节”精神。 |
三、总结
“立节”一篇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士人追求道德完善、坚守原则的精神风貌。它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对社会秩序与伦理规范的深刻思考。在当今社会,这种“立节”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忘初心,坚守底线。
结语
《说苑·立节》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通过学习古人如何“立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品格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