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里巴人成语解释】“下里巴人”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民间文化,常用来形容通俗、大众化的事物或人。在现代语境中,它多用于对比“阳春白雪”,强调艺术或文化的普及性与群众基础。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下里巴人 |
拼音 | xià lǐ bā rén |
出处 | 《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是故《阳春》《白雪》,天籁也;《下里》《巴人》,童子能歌之。” |
含义 | 原指战国时期楚国的两种民间歌曲,后泛指通俗易懂、流传广泛的文艺作品或人群。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文艺作品贴近大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近义词 | 阳春白雪(反义) 通俗易懂 大众化 |
反义词 | 阳春白雪 高雅难懂 曲高和寡 |
二、成语背景
“下里巴人”最早出现在《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中,是宋玉用来回应楚王关于自己文章是否过于高深的问题。他通过对比“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说明自己的作品虽然高雅,但受众较少,而“下里巴人”则更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容易被接受。
在后世的发展中,“下里巴人”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代表了通俗文化和大众审美,与“阳春白雪”形成鲜明对比。
三、现代用法举例
1. 文学作品:如某部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广受读者欢迎,可称为“下里巴人式的作品”。
2. 音乐艺术:某些流行歌曲因其旋律简单、易于传唱,也被视为“下里巴人”的代表。
3. 社会现象:在讨论文化普及时,常用“下里巴人”来形容那些能够走进千家万户的文化形式。
四、总结
“下里巴人”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态度的体现。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普及性和亲民性,鼓励艺术与大众之间的沟通与共鸣。在当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下里巴人”式的文化表达方式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含义及使用场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中对“高雅”与“通俗”之间关系的思考。